学校主页 | 首页 | 机构设置 | 法律法规 | 综合治理 | 治安管理 | 消防安全 | 户籍管理 | 规章制度 | 安全常识
:: 安全常识 
 学校主页 
 首页 
 机构设置 
 法律法规 
 综合治理 
 治安管理 
 消防安全 
 户籍管理 
 规章制度 
 安全常识 
 
:: 服务指南
· 车辆通行证办理 2021/05/07
· 查阅监控申请表 2021/05/07
· 户籍办理快速平台入口 2016/06/16
· 毕业生户籍迁移地址登记表(省外) 2016/05/25
· 毕业生户籍迁移地址登记表(省内) 2016/05/25
:: 常用电话
保卫处  处   长 0431-84566116
保卫处  副处长 0431-84566118
综合科  办公室 0431-84566613
治安科  办公室 0431-84566114
防火科  办公室 0431-84566119
消   防  控制室 0431-84566313
户   籍  办公室 0431-84566117
 监控中心 办公室  0431-84566643 
   校园110 0431-84566110
 
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全常识 >> 正文
 
反恐防暴,高校当防微杜渐
2016-10-26 08:41  

    进入21世纪,恐怖主义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受此影响,我国近年来同样不堪其扰。从我国的恐怖活动发展变化特点来看,在袭击手段上,从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组织方式上,从线下召集向线上串联转变;参与成员上,从成年男子向低龄化、女性化转变、活动范围上,从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蔓延等。


   在恐怖袭击地点和对象选择中,高校越来越受到恐怖分子的青睐,逐渐成为恐怖活动高发地带。如2008年发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校园枪击案,造成6死18伤的结果;同年在西班牙北部的纳瓦拉大学发生汽车炸弹案,导致20多人受伤;2011年,在挪威奥斯陆于特岛惨案中丧生的72人中,绝大部分受害者都是大学生。就在本年初的1月20日,发生在巴基斯坦帕夏汗大学中的恐怖袭击,也已造成21人死亡,30人受伤的后果。这不由引起我们的警惕,我国是否会面临发生在高校中的恐怖袭击事件?当如何防范又应当如何处置?


高校遭恐怖袭击的形势与现状      

   从各国高校遭受恐怖袭击的形式来看,通常包括爆炸、枪击、纵火、绑架、自杀式袭击等多种类型;从恐怖袭击发展的趋势来看,恐怖分子往往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方式进行屠杀,并适时采取集中绑架等形式与政府开展谈判,以达到特定的政治诉求。



   例如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先后发生的两起恐怖袭击中,这一特点最为典型。2014年12月16日,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装袭击了巴西北部白沙瓦市一所军人子弟学校,并在此过程中曾劫持数百名人质。最终造成至少137人死亡,245人受伤的后果。据在场目击者称:“武装人员从学校后门闯入,一个教室接着一个教室地搜寻,向学生射击,并与安保人员发生激烈交火”。2016年1月20日,同样在该地区的帕夏汗大学遭受巴基斯坦塔利班的袭击,据巴基斯坦《黎明报》和《特快论坛报》20日报道,武装分子当天在浓雾掩护下,翻越帕夏汗大学围墙,进入大学教室和宿舍等地,对在校师生进行枪击。最终造成21人死亡,30人受伤的后果。在这两起袭击中,巴基斯坦塔利班组织以枪击、爆炸等多种方式对在校学生展开屠戮,先后造成巨大伤亡的后果。


   从恐怖分子在高校活动方式来看,“文煽武扰”的特征十分明显,“武扰”即是指用武力侵扰、暴力袭击等手段对在校师生开展直接的攻击行为,对此上文已有表述在此不赘。由于我国对恐怖势力一以贯之的高压打击态度,恐怖极端势力在我国高校中的活动“文煽”特征更为明显,即以思想宣传、信息蛊惑等形式鼓吹恐怖极端主义,为恐怖活动实施或招募人员打基础的行为。其主要方式包括:


   第一,以大学公开讲坛的形式,向参与学生灌输极端恐怖思想;这些讲坛大多冠以特定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探讨的题目,过程中传播渗透分裂思想及极端思想,行挂羊头卖狗肉之实。第二,以大学生资助或“互助会”的名义,开展恐怖主义或极端思想的传播;在高校中针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对其生活上加以关心并接近,以此作为跳板拉近距离并进行接下来的煽动说服工作,是进行恐怖极端思想宣传的又一形式。第三,以新兴媒体为媒介,进行恐怖极端思想的不特定传播。当下新媒体自媒体发展迅速,信息传播速度惊人,其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普遍使用。恐怖组织及其成员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大肆利用新媒体在高校进行恐怖主义的舆论宣传。例如微信、QQ、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等方式,鼓吹宗教至上,传播暴力思想。以上的多种方式,均具有高度的隐蔽性、明确的政治性以及典型的地域色彩,即多面对特定区域、民族、宗教的同学展开。



高校发生恐怖袭击的可能性探讨      



   从公开报道而言,我国迄今为止未有发生针对大学校园的大规模恐怖袭击案件。这一方面有赖于地方政府、公安系统的高度重视及社会控制,另一方面也缘于学校自身开展的多种安保防范工作。就当下而言,这样的防控体系尚未受到足够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高校因其以下特殊性,其存在面临恐怖袭击的现实威胁。


   首先,高校发生恐怖袭击,会使恐怖氛围剧烈抬升,宣示效果明显。高校属相对密闭社区,其中人员多为无手无寸铁的学生、教师。如果在高校中发生恐怖袭击,其带来的恐怖氛围及恐惧感会随着信息传输技术的高度便捷,很快蔓延至社会中,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与强烈的宣示效果,能够最大程度的符合恐怖分子的心理需求。


   其次,高校门禁管理一般采开放式,对出入人员及车辆控制明显不足。我国高校一般采开放式办学理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对出入校园的人员车辆往往无法做到一一查验,不断出入的校外人员往往成分复杂。


   再次,原发性校园恐怖袭击难以防范。原发性恐怖袭击是指那些有暴力恐怖倾向、怀揣民族宗教极端思想的学生群体发动的在本校内的恐怖袭击。这一群体因对校园环境熟悉,且日常以学生身份示人,很难被注意或发现,一旦时机成熟开始作案,势必造成巨大危害。


高校在反恐领域的自身特点      

   在高校的环境中,高校具备的以下特点使其有利于成为反恐防暴的前沿阵地:第一,成员群体文化程度和人员素普遍较高。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顶端区域,能达到这一层次的学生普遍文化程度较高,有良好的政治观念和组织观念,对是非的判断力较之其他群体也明显要高一些。第二,成员组织纪律性更强,有利于第一时间开展相关教育或应对措施演练等。第三,高校区域相对而言属封闭空间内,出现恐怖威胁隐患时便于及时封锁并展开反恐调查。第四,高校本身所具有的学生教育、理论建设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尽可能的因地制宜的开展反恐研究,为本校自身的反恐工作提供一定程度的智力支持。


   综上多重因素,高校有利于在我国的反恐工作中形成高地,在反恐综合治理防范体系中占据重要一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高校这些特点在以下方面,特别是内地高校在反恐防范领域,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高校中存在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思想渗透的潜在威胁,且隐蔽性更强。


   当前,在西方反华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境内的恐怖组织如“东突”组织就明确提出了要“知识化、国际化、年轻化、武装化”的方向,他们宣称“必须要争夺有知识的人,必须要在高校中发展力量”。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纷纷面临恐怖主义思想流毒渗透的现实危害。且高校由于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其宣传渗透往往不易觉察,隐蔽性更强。这个问题在新疆由于地处反分裂反恐怖斗争前线,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思想能够及时发现并管控,能够引起警惕和重视,然而在并不很熟悉情况的内地,则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例如在2014年审判的伊力哈木·土赫提分裂国家案件中,伊力哈木·土赫提作为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公然在课堂上校园里传播煽动民族仇恨的言论,将极端思想灌输给特定民族身份的学生。从笔者的调查来看,西安高校中存在以老乡、学长等身份接近具有民族身份的新生,在宿舍、食堂等场合秘密传播灌输极端思想、恐怖思想的状况存在,也发生过校园暴力恐怖袭击未遂的案件,这足以体现高校中思想层面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思想已开始渗透蔓延。


第二,我国高校多远离城市中心,为及时应急处突带来难度。


   半封闭性的特征使高校一方面利于地域外来人员的随意出入,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与外界形成及时联动。伴随着高校扩招的影响,我国高校在本世纪初开始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多所大学纷纷在城市周边集中圈地建设新校区,这些新校区目前大部已投入使用,仍有新的高校校区在不断建设之中。以西安市大学城为例,新建的高校多在长安区集中分布,而在长安区内相对更为偏远的滦镇、祥峪乡仍有多所高校,这些高校不仅距西安市中心距离较远,即使是距离区域中心的应急处突力量所在地也有一定距离。在此情况下一旦发生恐怖袭击,则应急处突力量一时难以到达,很容易为暴力恐怖分子所利用,利用空间差和时间差的客观因素以图造成更大杀伤。


第三,校园内师生的反恐意识薄弱,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亟待加强。

   虽然高校在文化教育领域毫无疑问走在各单位前列,但从稍早的调查数据来看,大学在校学生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问题多数 认识不清,意识薄弱。虽然近年来恐怖袭击频发,在校学生对这一问题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和好奇,但在理论层面及更重要的应对层面更多仍然是不清楚,不明白,不确定。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难组织有效应对,容易惊慌失措并导致二次伤害或更大的伤亡结果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相关内容的好奇与陌生,也在一定层面上扩大了恐怖袭击带来的不良反应,使恐怖氛围可能以更迅速而普遍的方式传播开来,不利于恐怖事件发生之后的舆论管控。


 


构筑高校立体多层反恐防御体系      



   有学者将高校恐怖威胁的形式分为武力袭击、引用利诱、信息蛊惑、极端思潮、重大意外突发事件五种形式,对此笔者表示认同。该学者进一步提出,防范恐怖袭击威胁应当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意识维度三个方面入手,共同构建高校反恐怖应急模式。在结合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构筑高校反恐多层次防御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完善高校反恐怖情报体系建设。高校中疑似恐怖活动信息的排查获取需要从细小处着手,从校内外两个方面入手管控。一方面对于频繁出入本校的校外人员需要进行入校登记,暗中摸排,搞清楚其出入原因并分析研判其人身危险性;另一方面在校内则需防范原发性的恐怖袭击可能,对思想、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走极端的学生,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多关心其生活和心理变化,并持续关注,对已有恐怖活动预备行为的学生,则应当及时联络公安机关提早介入,不能因怕出事而草草了事,丧失最好的侦查处置时机。为反恐应对打好思想基础,防患于未然。


   其次,与地方反恐处突力量形成联动,开展有必要的反恐演习。学校应当与地方反恐处突力量开展反恐专项联络工作,形成联动机制。对校园内可能出现的恐怖袭击苗头及危害及时沟通、研判,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及人员进行提前追踪暗访,直至排除危险消除嫌疑。另外应与地方处突力量开展有必要的反恐演习,在此“有必要”是指在一定校园范围、参与人数、演习方式的条件下,以集中躲避、听从指挥、医疗救治为目的的反恐演练,并不引入反恐处突力量的直接交锋,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为反恐应对打好时间基础,快速有效应对。对此笔者发现,我国高校中已有部分高校开展了相关演习和处突联动工作,对此值得肯定。


   再次,加强反恐怖教育及理论研究工作。在反恐怖理论研究层面,从我国的反恐研究进展来看,我国非反恐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处于从粗放式研究向深耕式研究的过渡阶段,针对预设多种情况下反恐工作的情报信息、价值取向、对策设计、危机管理、法制保障和善后处置等都处于研究阶段,还未形成一个体系成熟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果。在这一方面需要加强,针对校园恐怖袭击应如何应对,恐怖活动的发生发展在校园恐怖袭击威胁层面可能产生的变化等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在理论上先行一步,对这一问题具备更深刻的认识。在反恐怖学生教育层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反恐怖教育工作,使学生应当对恐怖主义有一个客观而整体的认识,一方面既不会因为媒体报道的恐怖活动而对部分民族、宗教怀有偏见;另一方面也具备足够的敏锐性,对可能存在的恐怖威胁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置,即使面对可能到来的恐怖袭击,也多了一些心理预备,增强了其组织应对能力。从学术研究和学生教育两方面加强反恐怖理论工作,是为反恐怖工作打好意识基础的必要选择。

 


       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反恐怖主义工作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防范为主、惩防结合和先发制敌、保持主动的原则。

关闭窗口


吉林建筑大学保卫处

地址:长春市新城大街5088号 邮编:1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