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安的日趋复杂,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往往在我们年轻幼稚、思想单纯的大学生身上打主意,借结交之机、推销或招聘之名,变换手法,施展骗术,引诱学生上当。我们也要掌握一定的防骗手段来进行自我保护。
问
:为什么有些大学生在交往中容易上当受骗?
答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事时 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单纯,分辨能力差。很多同学从小学、中学到上大学都有“十年寒窗”的经历,与社会接触较少,思想单纯,对一些人或者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使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
2. 感情用事,疏于防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大学生就是凭着那种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怜悯之心,一遇上那些自称走投无路急需你帮助的“落难者”,往往就会被骗子的花言巧语所蒙蔽,继而“慷慨解囊”,自以为做了一件好事,殊不知已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之中。
3. 有求于人,粗心大意。每个人免不了求他人相助,但关键是了解对方的人品和身份。有些同学在有求于人,而有人愿“帮助”时,往往是急不可待,完全放松了警惕,对于对方提出的要求,往往是惟命是从,很“积极自觉”地满足对方的要求。
4. 贪小便宜,急功求成。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点。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骗屡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不良心态。受害者往往是为诈骗分子开出的“好处”、“利益”所深深吸引,对于诈骗分子的所作所为不加深思和分析,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最后落得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悲下场。
校内诈骗作案的主要手段
1、假冒身份,流窜作案--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假名片、假身份证与人进行交往,有的还利用捡到的身份证等在银行设立账号提取骗款。骗子为了既能骗得财物又不暴露马脚,通常采用游击方式流窜作案,财物到手后即逃离。
2、投其所好,引诱上钩--一些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被害人急于就业和出国等心理,投其所好、应其所急施展诡计而骗取财物。
3、真实身份,虚假合同--利用假合同或无效合同诈骗的案件,近几年有所增加。一些骗子利用高校学生经验少、法律意识差、急于赚钱补贴生活的心理,常以公司名义、真实的身份让学生为其推销产品,事后却不兑现诺言和酬金而使学生上当受骗。
4、借贷为名,骗钱为实--有的骗子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以高利集资为诱饵,使部分教师和学生上当受骗。
5、以次充好,恶意行骗--一些骗子利用教师、学生"识货"经验少又苛求物美价廉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产品而使师生上当受骗,或者利用网上购物的方式达成“不见面也行骗”的诈骗效果。
6、招聘为名,设置骗局--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勤工俭学已成为不少大学生谋生求学的重要手段。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机会,用招聘的名义对一些急于求职打工的学生设置骗局,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
7、骗取信任,寻机作案--许多诈骗分子常利用一切机会与大学生拉关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表现得十分感慨以朋友相称,骗取信任后常寻机作案。
8、编造谎言,骗取钱财--在校园内,经常发现一些青年人假冒从外地来本地实习的学生,向你装出一副可怜相,借口与同行的老师和同学失散,而学校又急电让其乘飞机返校,籍此骗取大学生的钱财,且屡屡得逞。有的还以学生发生意外或生病急需用钱治病为由,骗取学生家长的钱财,也往往容易得逞。
案例2:谎称学生车祸,诈骗家长钱财。某高校学生李某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谎称电信系统出现故障,要求李某关掉手机,李某信以为真就将手机关掉。不久,李某家长接到一位自称是李某辅导员的电话,称李某在广州出了车祸需马上动手术,叫李某的家长立即汇一万元人民币到其指定的银行帐号上。李某家长觉得此事蹊跷,便没有轻易将钱汇出,而是通过各种途径与学校有关部门和李某取得联系,证实此事纯属子虚乌有,戳穿了诈骗分子的骗局,避免了钱财的损失。
案例3:2008年3月7日,一男子混进某大学某间宿舍,向宿舍的四个同学声称有一批从工厂私流出的签字笔,价格非常低廉,请同学们推销,获利颇丰,而且货源不断,同学们只需要先给2000元订金就可以了。四个同学看到崭新的签字笔,便信以为真,觉得非常合算,给该男子凑齐了2000元,等该男子走后,仔细检查,发现全部是不可用的劣质产品。
警示:1、对违反纪律非正当进入宿舍的人员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报告宿管人员;2、不贪图小便宜,对非正当渠道的商品一定要慎买慎用。
案例4: 2009年暑假,广东某大学黄同学经不住所谓堂哥的再三怂恿,被带到广西北海“做家教”,到了以后被胁迫加入传销组织,并被限制在火车站附件的出租屋。黄同学意识到被骗后,一方面假意顺从,另一方面暗藏了手机,并借机向辅导员和学校保卫办发出求救信息。学校迅速报警,由于其本人并不了解确切地点,并且不敢贸然通电话,给营救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最终在警方和亲戚的共同配合下营救了出来。
案例5:9月17日下午,在某高校报到的化工学院大一女生王某刚刚到宿舍,就遇到了一位冒充“学姐”的骗子。骗子声称学校给每位新生订了一年《英语周报》,要求她们宿舍每人交300元资料费再去学校图书馆定期领取,并留下了“收据”和联系电话。可冒牌“学姐”刚一出门,联系电话就已无法再接通,王某与舍友发觉受骗了,赶紧向学院辅导员求助。最终在学校师生和属地派出所民警的合力下,将这位冒牌“学姐”及其同伙抓获,10名新生被骗的3000元现金被追回。
某高校化工学院新生辅导员张老师告诉记者,17日下午在了解到王某等4位同学受骗后,他们马上向学校保卫处和同砚路派出所报了案。随后学校向全体新生发出了小心类似诈骗的预警信息,并了解到全校不止4位同学受骗,骗子也不止一人。于是他们组织正在军训的大二男生到各个宿舍楼巡查,根据学生提供的线索,配合学校保卫处巡逻队员和同砚路派出所民警,于当天晚上分别在校内宿舍,抓到了一男一女两个仍流窜在学生宿舍楼内的骗子。
经过连夜审讯核实后,同砚路派出所民警确认了两个骗子的诈骗事实,并追回了某高校10名被骗新生的3000元
现金。18日上午,派出所民警来到某高校,将现金一一返还给了10名新生。
高校诈骗案件的预防措施
1. 要有反诈骗意识。俗话说: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然,“防人”并不是要搞得人心惶惶,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社会环境千变万化,青年大学生必须尽快适应环境,学会自我保护。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对于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在提倡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同时,要提高警惕性,不能轻信花言巧语;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遇人遇事,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因为对方说了什么好话,许诺了什么好处就轻信、盲从。要懂得调查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反应。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择业和出国;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上当受骗后更要及时报案、大胆揭发,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2. 对过于主动自夸自己“本事”或“能耐”的人,或者过于热情地希望“帮助”你解决因难的人,要特别注意。那些自称“名流”、“能人”的诈骗分子为了能更快地取得你的信任,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大多都会主动地在你面前炫耀白己的“本事”,说自己是如何了得,取得什么成就,而且他正在运用他的“本事、能耐”为你解决困难或满足你的请求。当你遇到这种人时,你应当格外注意,因为你面前的那个“能人”很可能是一个十足的诈骗分子,而且他正试图取得你的信任,此时你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此后是否上当受骗。
3. 切忌贪小便宜。对飞来的“横财”和“好处”,特别是不很熟悉的人所许诺的利益,要深思和调查。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尽可能克服自我贪小便宜和对突然到来的“好处”的过多的追求。对于这些“横财”和“好处”,最好的防范是三思而后行。
4. 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同学之间加强沟通,相互帮助,不仅能增进同学们的友谊,营造良好的同学关系,与此同时,由于相互间沟通、帮助的增多,更能从同学之间得到“参谋”意见,避免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
5. 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服从校园管理,减少一些心图不轨的外来人员进人宿舍,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也有利于减少接触到骗子,减少受骗的可能性。
总之,诈骗分子行骗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搏得信任,二、骗取对方财物。对于行骗者和受害者来说,第一阶段都是最重要的,也是行骗者行为表现得最为突出的阶段。虽然行骗手段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树立较强的反诈骗意识,克服内心一些不良心理,对于问题保持应有的清醒,做到“三思而后行、三查而后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做到不上当受骗的。